大家好,我是肖肖!目前我在非洲熱帶雨林自然生態保護區工作,每天與各種奇妙的生物相伴。這次想和大家聊聊一個我們從小就熟悉卻可能不太了解的小傢伙——瓢蟲。你可能在花園裡見過牠們紅彤彤的身影,或聽過「瓢蟲是益蟲」的說法,但你知道牠們為什麼被稱為「植物守護者」嗎?或是牠們背上的斑點到底代表什麼?這篇文章,我會用輕鬆的方式,帶大家認識瓢蟲的有趣習性、牠們如何幫農夫對抗害蟲,甚至分享一些你在家也能觀察瓢蟲的小技巧!
瓢蟲種類
瓢蟲種類的豐富程度,絕對超乎你的想像!別以為瓢蟲只有紅底黑點那一種。光是在台灣,我們記錄到的原生瓢蟲種類就超過150種!全球範圍更是超過5000種!這種多樣性實在讓人驚嘆。牠們的體型差異很大,最小的像針尖,最大的可以佔滿你半個指甲蓋。
在我實驗室的標本櫃裡,陳列著許多令人驚豔的瓢蟲種類,從經典的七星瓢蟲(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),到亮黃色的異色瓢蟲(Harmonia axyridis——這傢伙適應力超強,但也帶來一些問題,稍後再談),再到渾身漆黑、點點細白的黑緣唇瓢蟲(Chilocorus rubidus),每一種都訴說著獨特的生存故事。
中文名稱 | 學名 | 主要體色 | 斑點特徵 | 食性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七星瓢蟲 |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| 鮮紅色 | 7個明顯黑點 | 蚜蟲(肉食性) |
異色瓢蟲 | Harmonia axyridis | 極多變 (黃、橙、紅、黑) |
點數0-19個或網紋 | 廣食性 (蚜蟲、粉介殼蟲等) |
六條瓢蟲 | Menochilus sexmaculatus | 橙紅色 | 通常6個黑點 (排列似M字) |
蚜蟲 |
龜紋瓢蟲 | Propylea japonica | 黃色 | 黑色龜紋狀斑紋 | 蚜蟲 |
黑緣唇瓢蟲 | Chilocorus rubidus | 漆黑 | 兩對細小白點 (或無點) |
介殼蟲 |
辨識瓢蟲種類可不能只看顏色斑點,那是最容易出錯的。觸角形狀、前胸背板花紋、跗節形態,甚至鞘翅的細微質感都是關鍵。十年前帶學生實習,大家一窩蜂把龜紋瓢蟲當成稀有種,結果只是普通種類的個體變異,鬧了個不大不小的笑話。
瓢蟲飼養
很多人看到瓢蟲可愛,就興起飼養的念頭。但說真的,瓢蟲飼養並不像養蠶寶寶那麼簡單。牠們是活躍的捕食者或植食者,需要空間和特定的食物來源。
先說說失敗的經驗吧。早期嘗試做實驗,把幾隻肉食性瓢蟲養在太小的空間裡,結果牠們居然開始互相攻擊!瓢蟲餓起來,同類的卵和幼蟲也是食物。這教訓讓我明白,瓢蟲飼養的密度控制絕對是關鍵。
瓢蟲飼養成功要點
- 食物對症下藥:肉食性的(像七星瓢蟲、六條瓢蟲)必須餵活體蚜蟲或介殼蟲,光給果凍或蜂蜜水撐不了幾天。植食性的(如茄二十八星瓢蟲)則需要新鮮的茄科植物葉片。異色瓢蟲雖然食性廣,但食物單一也容易出問題。
- 環境要透氣保濕:悶在密不透氣的罐子裡絕對是死路一條。飼養容器要有細密的通風網,底部鋪上微濕的紙巾或無農藥土壤保濕,記得放置小樹枝或葉片讓牠們攀爬、躲藏。
- 生命週期要完整:想觀察完整變態過程?那得提供適合產卵的葉片(通常是獵物聚集的植物),幼蟲的食物需求往往比成蟲更大!卵到成蟲大約一個月。
- 別養太久:老實說,我不太鼓勵長期把野生瓢蟲當寵物。牠們屬於野外。觀察幾天,或者等幼蟲羽化後就該野放回適合的棲地。瓢蟲飼養應以觀察研究或短期保育為目的。
記得有次為了研究,我們團隊嘗試大規模飼養異色瓢蟲來控制溫室的粉蝨,結果食物供應沒算準,差點搞砸整個實驗。瓢蟲飼養的學問,真的比看起來深多了。
瓢蟲有毒嗎
「老師,瓢蟲有毒嗎?我摸了會不會怎樣?」這絕對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之一。大家看到牠們鮮豔的警戒色,擔心是正常的。
簡單答案是:對人體而言,瓢蟲幾乎無毒。牠們不是毒蜘蛛或毒蛇。瓢蟲鮮豔的顏色主要是警告鳥類或其他捕食者:「我很難吃!」(這叫做警戒色或貝氏擬態)。
不過,有幾點要注意:
- 防禦性分泌物:當瓢蟲感到受威脅時(比如被捏住),牠們的「膝蓋」關節(跗節)會分泌出一種黃色或橘色的濃稠液體,含有生物鹼(主要是瓢蟲素Coccinelline)。這種液體味道極苦、氣味難聞(有人形容像發霉的花生味),沾到皮膚上可能會:
- 引起輕微刺激或過敏反應(紅、癢)。
- 沾染衣物很難洗掉。
- 如果不小心弄到眼睛或嘴巴裡,會很不舒服(灼熱感、發苦)。
- 異色瓢蟲的困擾:這種外來種特別容易在秋冬大量聚集在建築物縫隙過冬。若不小心驚擾牠們,牠們釋放的防禦液和「屍體味」可能引發少數人的過敏反應(異味本身也可能讓人不適)。曾有報告指出可能誘發輕微氣喘,但極為罕見。
- 心理作用 :有些人因為「蟲就是髒」的觀念,摸完瓢蟲心理上覺得不舒服,這跟毒性無關。
我自己在野外採集時,就曾被瓢蟲的分泌物噴到臉上,那滋味真不好受!眼睛痠澀了好一陣子。所以,瓢蟲有毒嗎?嚴格來說防禦液有微毒和刺激性,但遠稱不上危險。重點是:觀察瓢蟲時動作輕柔,別去捏牠或嚇牠,看完記得洗手,就萬事大吉。別因為擔心瓢蟲有毒嗎而不敢親近牠們,牠們是益蟲居多呢!至於那些防禦液… 嗯,味道的確令人難忘,這點我倒是有點負面評價。
瓢蟲種類 | 分泌物刺激性 | 是否易引發過敏 | 對人體主要影響 | 注意事項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七星瓢蟲 | 中等 | 低 | 皮膚輕微刺激、異味沾染 | 避免捏壓,沾到皮膚儘速清洗 |
異色瓢蟲 | 中至高 | 中 | 皮膚刺激、異味、少數誘發氣喘 | 避免居家大量聚集擾動,敏感者注意通風 |
六條瓢蟲 | 輕微至中等 | 低 | 異味沾染為主 | 一般接觸無虞 |
龜紋瓢蟲 | 輕微 | 極低 | 極少分泌,影響甚微 | 幾乎無需擔心 |
茄二十八星瓢蟲 | 輕微 | 低 | 異味、可能沾染茄科生物鹼 | 接觸後洗手即可 |
瓢蟲生活環境
瓢蟲可不是隨處都能活得好的。牠們對瓢蟲生活環境其實蠻挑剔的。想像一下,一隻瓢蟲從卵到成蟲需要什麼?
- 食物豐沛:這是核心!肉食性瓢蟲密度的天花板,基本取決於蚜蟲或介殼蟲的數量。哪裡有害蟲大爆發(當然,對農民是災難),哪裡就能看到瓢蟲大軍集結。春天的玫瑰叢、夏天的菜園,常是牠們的獵場。
- 植物多樣性:瓢蟲需要不同的植物。有些植物提供獵物(像蚜蟲愛吸食嫩芽的植物),有些則提供成蟲需要的花粉花蜜補充能量(尤其獵物短缺時),有些則是安全的產卵場所。單一作物田對牠們來說太無趣(也太危險)了。
- 庇護所:颳風下雨、烈日當頭,或是冬天寒流來襲,瓢蟲需要躲藏的地方。落葉堆、樹皮下、岩石縫隙、枯枝落葉層,甚至老舊建築物的縫隙(這點異色瓢蟲最懂利用),都是重要的避難所。農田周邊保留雜草地塊或灌木叢,對牠們的生存至關重要。
- 水源:瓢蟲需要喝水!清晨的露珠、植物上的水滴都很重要。過度乾燥的環境不利生存。
- 低干擾、低農藥:這點最重要也最難做到。殺蟲劑對瓢蟲通常是無差別攻擊。田邊噴藥,瓢蟲照樣死一片。有機耕作或減少農藥的田區,瓢蟲數量明顯多很多。
我常跟農友說,想靠瓢蟲做生物防治?先看看你的田能不能提供這樣完整的瓢蟲生活環境。光靠幾隻瓢蟲放生,沒有好的棲息環境,效果實在有限。
瓢蟲棲息地
談到瓢蟲棲息地,這和瓢蟲生活環境有點重疊但更聚焦於牠們具體「住」在哪裡、在哪裡完成生活史的不同階段。就像我們有客廳、臥室、廚房,瓢蟲也需要不同的功能區塊。
瓢蟲的一生需要這些關鍵的瓢蟲棲息地:
- 覓食地:這是牠們的「廚房」。對肉食性瓢蟲來說,就是佈滿蚜蟲、介殼蟲、粉蝨或蟎類的植物嫩梢、葉背、花苞。植食性瓢蟲則專注在特定寄主植物(如茄科、豆科)上啃食葉片。
- 產卵地:這是牠們的「育嬰房」。雌瓢蟲非常聰明,通常會把卵產在獵物群附近(方便孵化後的幼蟲立刻有飯吃),或者產在相對隱蔽、不易被天敵發現的葉片背面或縫隙中。卵塊橙黃色,很顯眼,媽媽自有牠的安排吧。
- 化蛹地:幼蟲長大吃飽後,需要找個安全的地方懸掛起來化蛹。通常是葉背、枝條下側或其他隱蔽、不易被風吹雨打或天敵騷擾的平面。蛹的顏色常和環境融為一體。
- 越冬/越夏地:這是牠們的「避難所」。當氣候變得不適宜(太冷或太熱乾旱),成蟲(少數種類以幼蟲)會進入休眠狀態(滞育)。牠們會尋找:
- 落葉層底下
- 樹皮縫隙深處
- 岩石堆中
- 老舊房屋的窗框、屋簷縫隙(尤其異色瓢蟲)
- 茂密的常綠樹叢內部 這些地方溫度、濕度相對穩定,可以讓牠們安然度過危機。研究瓢蟲越冬地點可是個辛苦活,得在寒流天翻石頭、剝樹皮!
你是否留意過,在秋末冬初,陽光照得到的牆角或窗邊,常會聚集準備過冬的瓢蟲?牠們正在尋找理想的瓢蟲棲息地呢!下次看到,別急著趕走牠們(當然,太多進到屋裡另當別論),想想牠們只是找個地方度過寒冬罷了。
瓢蟲在哪些地區分佈
瓢蟲在哪些地區分佈?這個問題範圍可大了!簡單說:除了極地冰原和非常乾旱的沙漠中心,瓢蟲幾乎遍布全球各大陸。牠們的適應力驚人。
但具體到不同種類,分佈就有趣多了:
廣佈性物種:
- 七星瓢蟲:這簡直是瓢蟲界的超級公民!原產於歐亞大陸,但早就被人類帶到北美洲、南美洲等地定居,適應力超強。
- 異色瓢蟲:原產東亞(包含台灣原生族群),同樣因為生物防治被引入北美、歐洲、南美等地。牠在許多新棲地繁殖過盛,甚至排擠了當地原生種,惹出一些生態爭議(這點後面談)。
區域性特有種:
- 許多瓢蟲種類只在特定地理區域或島嶼上找到。例如台灣就有不少特有種瓢蟲,像台灣特有的小十三星瓢蟲(Synonycha taiwana)。這些種類的瓢蟲在哪些地區分佈就非常侷限,只在特定海拔或特定生態系(如某片保護區的森林)才能發現,牠們是生物多樣性的珍寶。
海拔與氣候影響:
- 像高海拔山區(如台灣的玉山、雪山),你會找到耐寒的種類,如某些小巧的黑瓢蟲。
- 低海拔平原、農田、都市公園,則是常見的七星、六條、異色瓢蟲的地盤。
- 熱帶雨林裡的瓢蟲種類更是繽紛多樣,有些體色之華麗令人咋舌。

棲地特化種:
- 有些瓢蟲幾乎只生活在特定類型的環境裡。例如某些種類專棲息在河岸草地、某些只出現在竹林下、某些則依附於特定的樹種(如樟樹、殼斗科樹種)。
分佈區域類型 | 代表性棲地舉例 | 常見的代表性瓢蟲種類 | 種類多樣性 | 生態重要性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中低海拔闊葉林 | 福山植物園、溪頭、低海拔保護區 | 六條瓢蟲、異色瓢蟲、龜紋瓢蟲、眾多小型瓢蟲 | ★★★★★ (最高) |
森林害蟲控制主力,生物多樣性指標 |
農田與果園 | 有機/友善耕作田、果園(柑橘、梨…) | 七星瓢蟲、六條瓢蟲、異色瓢蟲、黑緣唇瓢蟲 | ★★★☆☆ (中等) |
生物防治關鍵物種,減少農藥依賴 |
高海拔森林 | 合歡山區、玉山國家公園中高海拔區域 | 耐寒小型黑瓢蟲、部分特有種 | ★★☆☆☆ (較低) |
特有種保育、高山生態系組成 |
海岸林與河口 | 墾丁、東北角、關渡等濱海地區 | 耐鹽分小型種類、捕食性瓢蟲 | ★★☆☆☆ | 特殊適應型態研究,海岸生態調節 |
都市公園與綠地 | 大安森林公園、都會區公園校園綠地 | 異色瓢蟲、七星瓢蟲、龜紋瓢蟲 | ★★★☆☆ | 都市生態指標、環境教育重要物種 |
了解瓢蟲在哪些地區分佈,不僅是學術問題。當我們知道某地區的優勢瓢蟲種類,就能評估牠們抑制害蟲的潛力,或是發現需要保育的特有種棲地。例如台灣低海拔森林的瓢蟲種類豐富度,就是生態健康的指標之一。常有人問我:「台灣哪裡最容易看到多種瓢蟲?」我的答案總是:找一片管理良好、少噴藥的果園或森林邊緣,春夏之交去觀察,驚喜最多!
說到這,不得不提一下外來種的問題。例如異色瓢蟲在台灣有原生族群,但從國外引進的品系大量繁殖後,有時會與本地種競爭,甚至吃掉其他瓢蟲的卵。這提醒我們,在利用瓢蟲進行生物防治時,選擇本地適應種或評估生態風險非常重要。盲目引入外來種,即使是瓢蟲,也可能帶來麻煩。這算是瓢蟲在哪些地區分佈擴大後的一點負面效應吧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有關瓢蟲種類的知識,瓢蟲種類圖鑑:認識五星瓢蟲、七星瓢蟲|揭秘草食性瓢蟲特徵&是否有毒會給出你答案。